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

更新时间:2023-12-30 21:37:44
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1

《目送》是龙应台整篇《目送》的开序篇,淡淡的文字蕴含了浓浓的父女情、母子情,几许慨叹,几番唏嘘,尽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父亲。

当女儿带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向我涌来,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生子女的标签是他们特殊的符号,在前无版本可借鉴后无来者可重复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读本都是纸上谈兵。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的错位,困扰着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母亲。

我清晰地记着女儿在我面前倾诉她的第一次被欺骗后的痛哭流涕,我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对女儿说:“只有经历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经历许多,才能返璞归真。”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否已开启了目送女儿的程序?在生命的长河里,我目送着女儿从一开始的彷徨迷离到后来的坚定从容,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在时间与等待中,我静等花开。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一个给我生命,带我成长的男人。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迷上了种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启程回家,从不做过多的停留,跟他说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个便饭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头犟驴。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惊扰我们太多,怕给我们添太多麻烦。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缘于我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种菜成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种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静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个人踯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从何时起,我细数自己额角的皱纹,却骤然发现父亲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在感叹岁月催人老,体力大不如以前时,却兀地发现父亲爬楼梯时的一步三歇。父亲——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紧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2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是否剧烈的颤动了一下?

《目送》中那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我们都太忙了。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儿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其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后感3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目送》这本书讲的就是:自己目送儿子从小时候与她的亲密眷恋到长大后的疏远冷淡,目送儿子的身影渐渐走远;目送父亲因生病而离开自己。总的来说就是儿子和父亲渐渐离开了自己。

最近我在读龙应台的《目送》,里面有一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14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

看着书中的故事,我突然发现,现实中的我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忽略了很多很多。上小学时,每次上学或者出门妈妈都会目送我拐过大门,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当然我是知道妈妈在目送我,所以即便行走的方向不改,视线不改,我也会背对着妈妈伸出小手在空中摇摆说着“再见”;拐过大门即将消失的那一刻我还会侧过头用目光和妈妈说一声“再见”。那时的我从不会用冷冷的背影告诉我“不必追”。而现在每次早上去上课,要离开妈妈时总是打开大门,听见“啪”的一声算是打个招呼,然后像风一样飞走;要么跨上爸爸的车子去学习,头也不回的决绝离去。竟从没顾及背后那一双迟迟不曾离去的目光。而作者他们一家人是佝偻着瘦小的身子站在空空的大街上就这样默默地目送她心爱的儿子,而她的儿子只用那冷冷的背影告诉她三个字“不必追。”此刻的我下定决心:下次出门时,一定不时的回过头来大声的喊一句“妈妈,我走啦!”直到家楼下,看不见妈妈的身影。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母亲一天天地老去。作为龙应台,有不舍,有留恋,有辛酸,有无奈。可是,她没有就此停步。她尝试着与爱子沟通,写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致他的儿子;她尝试着记录,写下了《目送》;她尝试着追念,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目送读后感4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 ……此处隐藏7230个字……扯即断。战争这台人类的绞肉机,从未歇息过。主义之争,政见之争,肤色种姓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都可以是借口,一番屠戮厮杀,当胜利者踩在失败者的尸骨上志得意满时,那尸骨余温尚存。战后的伤痛更是难以愈合,正如作者所说: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直视。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就是这本书的意境,当某个黄昏,落日的余辉照亮窗前,你独自一人,品一杯香茗,在《目送》里,龙应台会与你细细诉说父母之爱,别离之苦,家国之殇。

目送读后感13

“目送”两字一入眼帘,便觉得有一条长长的路在眼前展开,过往那些回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散文,有着作者对父亲离逝的不舍,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对儿子成长的欣慰,对兄弟携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对朋友牵挂的感动。面对成功与失败、坚强与脆弱,用一颗灵敏的心,用一支灵动的笔,缠缠绵绵,娓娓道来。读过此书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了对生活浓浓的爱意。

诗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时间静止或时间倒流,那些人们美好的愿望,只能从虚构的影视剧中得以体现。记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时间去哪儿了》,唱出了人们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是啊,时间,它到底去哪儿了呢?

我从小爸妈在外,跟着爷爷,他既有爸爸的阳刚,又有妈妈的温柔,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后来我长大了,他也老了,什么心脏病,肺心病都伴随着他,让他只能卧床休息。再接着,我出来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后也没见上一面。那时我多想说,让时光倒流吧。

是啊,现在都已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爱的宝贝,还有时不时对我吹毛求疵但在心里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亲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来时大包小包,各种爱吃的东西将包塞得满满的,爸爸却因为只是我忘拿了听说吃了对胃好的兔肚,而骑着电瓶车追出好远。写到这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

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伤感。珍惜身边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为亲人,或为朋友,或为同事,是何等的缘分。阅读了《目送》,让我懂得生活既充满阳光,也有雨雪风霜。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过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14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题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目送》一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写的七十三篇散文,全书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但这三章体例不清晰,多为作者一些游记及人生感悟。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经历的所闻所见,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评论与感叹,唯后者谈亲情则着实感,平实中饱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达到这种境界,既需要时间历练,更需要反观人生的静思。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后感15

一直很爱看书。

得一本好书,如遇一知己。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个角落静静地与它相伴。

曾有几次,睡前开始看一本新书,入了迷,索性熬个通宵读个痛快!待到东方既白,鸟儿欢唱之时,书看完了,人却垮了!

这样的看书方式,心灵得到了滋养,身体却遭了殃。不可取也!

后来决定改变阅读方式,睡前尽量只看散文或杂志。

说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龙应台的《目送》。

一直不太关注畅销书,因为我自认是个守旧的人,新东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当当为孩子购书,不知怎么就进入了畅销书推销页面,看这本书评价极好,鼠标一点,就把它买下了。

过两天书到货,打开,在扉页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种道不清的忧伤从心底漫漶开来,眼眶渐渐湿润了……

这是一本描写亲情的书,一本温暖的小书。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描写了她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的幸福、困惑、无奈……

从这本书里,你再也看不到那个笔锋犀利的女子,她变得温婉、柔情。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写孩子对自己由依赖到独立,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目送》中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亲情常常是平凡的、琐碎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烦的。但当风雨来临的时候,它却总是你最强有力的支撑。亲情,虽不如爱情绽放时那般热烈,却更持久、更无私。

无力抓住、无法回报的亲情,会成为永远的痛。

你离爱你的父母越来越远,你爱的孩子也离你越来越远……看着你最爱的人渐去渐远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后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无奈,却难以改变。

有多久没给父母打电话了?那么,马上行动,打一个吧!告诉他们,你有多爱他(她)!

有多久没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么,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过一个周末吧!

《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