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2-30 21:39:56
《我们仨》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读书笔记1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人的跨龄好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书笔记2

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我们仨》以梦开篇,梦中杨绛与钱锺书原本在一同散步,忽然锺书不见了,杨绛便在荒郊野岭中呼喊钱锺书的名字,这段文字描写了杨绛的喊声落在旷野里,遍寻不见锺书的情境。

喊声本是无形的,却被黑暗的旷野“吞吃”了;夜色有着沉沉的分量,寂静不但“彻底”,还加重了黑夜的分量;昏暗,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杨绛的孤凄迷茫,焦急害怕,在这夜色的的描述中淋漓尽致。

杨绛在梦中没能找到锺书,也不知该去何处找。惶急中从梦中醒来,看到钱锺书正在旁边酣睡。待锺书醒来,杨绛埋怨他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

杨绛写道,“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我们仨》全书共有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这部分由梦境开始,揭开了这个“长达万里的梦”——我们仨失散了。

摘录:

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这是描写钱锺书在女儿阿瑗的房间捣乱后,被阿瑗“当场拿获”,叫来杨绛“告状”,锺书夹在钢琴与书桌之间,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努力给自己找“不在场证据”。而杨绛“隔着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腾的笑浪”。这简单的一句描述,写尽了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而对于失去爱人与爱女的杨绛来说,这只是一个“万里长梦”的开头,愈是充满温情欢笑,梦醒后独自一人回想起来,愈是孤凄苦楚。

摘录:

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道路两侧都是古老的杨柳。驿道南边的堤下是城市背面的荒郊,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爬山虎直爬到驿道旁边的树上。远处也能看到一两簇苍松翠柏,可能是谁家的陵墓。驿道东头好像是个树林子,客栈都笼罩在树林里似的。我们走进临水道的那一岸。堤很高,也很陡,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水边一顺溜的青青草,引出绵绵远道。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树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这三段摘自《我们仨失散了》这部分的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是将晚年钱锺书住院,杨绛往返于医院与家照顾他的回忆幻化成梦境,客栈、船、古驿道分别对应着家、医院和往返的路途。在这一部分,杨绛用了很多笔墨描写环境,如开头第一段踏入由客栈出来踏入古驿道的环境描写,烟雾迷蒙、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的环境确实宛如梦境,这荒僻幽静的环境中也透露着令人喘不过气的压抑,仿佛预示着死神的召唤。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人在大悲或大喜后会觉得一切恍如梦境,杨绛一家三口一起度过了六十三年平常而温馨的日子,而后又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女儿与伴侣,独自守着回忆与寂寞,回想起来宛如一场绵绵千里的长梦,其中悲喜滋味,杨绛用她温暖平实的文字,真情地流露。

从写作的表现手法来讲,以梦的形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梦境描写虚无缥缈的死亡,由虚写实,虚实相生,含蓄委婉而又格外深沉悠长地传达了作者厚重的思念。

环境描写中,杨绛多次写到杨柳,杨柳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在杨绛的描写中,杨柳常常已经“黄落”,或是“秃柳”,这一方面预示着锺书已经快到了生命的尽头,一方面也象征着杨绛内心的孤独凄苦。

“古驿道上相聚”的最后一段,描写了杨柳一年四季的变化轮回,杨绛一脚一脚地在古驿道上走了一年多,现实中的杨绛也在一九九四年夏锺书住院后,每日往返于家和医院去照顾他。一九九五年冬,阿瑗也住进医院,一家三口,分居三处。

《我们仨》读书笔记3

岁月难掩风华,且以优雅过一生。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羡慕林徽因的才气,有人着眼于张爱玲的率真,垂涎于萧红的洛神之名。

在我这,我爱的是不曾位列“民国四大才女”的杨绛。提到杨绛有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哦……杨绛啊,就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妻子。可是她头顶的光华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杨绛先生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此处隐藏8103个字……觉又一觉且对付过去了。在中国总有不少讽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是出于某一种虚荣心,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认与批评。但是庆幸自己还未完全处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对于往后组建家庭的时候,多了些期待,一种关于家的温暖的期待。

头疼之后,自身仿佛带着一种沧桑感与凄凉感,带着这份感觉去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我们仨”相辅相持的不易。

“我们仨”一生没有特别伟大的追求,最过惹人道的大概仅有钱老的一份狂吧。我们仨一生都在珍惜时间,不敢耽误半分。珍惜时间工作,珍惜时间读书,珍惜时间陪伴。

这或许是我最大的体会吧。诚如胡适先生所言,其实每一个人到最后会投入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谁也说不准,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与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远,大概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罢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该认真去做好,我想,这比其他的各种职场新人的鸡汤教训来的简朴也真挚的多。工作之余,则应多花时间学习,学无止境,学如不及。陪伴亲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说。

《我们仨》读书笔记13

这样一本三口之家的回忆录让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我比现在更年轻,年龄更小的时候,总觉得年老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四十岁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意思?都老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过这种想法,小孩子的无知与不懂事让我对年老的定义非常狭窄,生活经历的空白也让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态的精彩。我只是单纯的觉得,那个年龄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没意思,生活有什么乐趣?后来,慢慢长大的我,对于小时候这种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现在,偶尔读书。读一次书,就是与作者对一次话,读一读他们的所思所想,品一品他们的处事哲学,再顺便窥探一下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对话,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年龄。通过读书,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辞的我却不那么容易做到。这是读书带给我的益处。

我热爱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羡慕那些学者大家的高尚气度,深厚的文学素养,沉淀浓郁的儒雅气质,每一个人都独具魅力。年老之际,内心的从容,精神的富饶,都是读书可以带给我的。杨绛先生与钟书先生的相处与点滴生活,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魅力。

文笔有限,读书太少,好多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想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善,总之,希望以后的我也会是一个慈眉善目,富有涵养,有自己丰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14

我喜欢一切朴实的又略带些格调的东西。所以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封皮的设计。然后看了几页,决定带回家。书不厚,但是内容充实。每天翻一点,没几天也就翻完了。

内容和封皮,表里如一。一家人的故事,一家人的苦乐,一家人的生死离别。昨晚看完最后几页,心中伤感,缅怀整夜。

看了书的人,大抵跟我一样,总有触恸,一是为这故事本身,二是惦念着杨先生她老人家。心里都想着,她在重拣石子的时候,切莫心神劳累,万望一切安好!

《我们仨》读书笔记15

我们没个坐处,只好盘膝坐在地下。他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指头,让我们握握。阿圆坐在床尾抱着他的脚,他还故意把脚动动。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虽然是古驿道上,这也是全家团聚。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开始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又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就在这一瞬间,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四下里观看,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湧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的辟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摊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渣滓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政要上闩。

我睁眼身在客栈。我的心已结成了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锺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石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笑点也不见了。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一下子扫落在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牛津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遇到我们,就把我们的家信交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我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带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走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消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